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对其监管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直播带货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市场吸引了众多商家和主播的参与,但也引发了一些监管难题。监管直播带货的关键在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防止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直播带货的规范和监督,确保商品质量和信息真实可信。同时,对于主播和商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和标准,明确其法律义务和行为规范。此外,监管还需要加强对于直播平台的监管,确保平台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在监管直播带货时,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和行业自律,以实现监管的全面和有效。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管,才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促进直播带货的健康发展。
【资料图】
近日,消费者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等有关机构联合发布了《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直播带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出了分析。
《报告》指出,2022年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主要反映了产品质量、虚假宣传、不文明带货、价格误导等八方面问题。产品质量和虚假宣传相关维权舆情问题的占比排名第一、第二,分别占比45.75%和37.82%。
2016年为直播元年,五年时间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业内公认的直播元年是2016年,这一年,国内接连出现了300多家网络直播平台,直播用户数量也快速增长。适逢电商平台遭遇流量瓶颈,各大平台积极寻求变革,尝试一种电商内容化、电商社区化的模式,直播平台的出现让这种尝试得以落实。
2016年,淘宝、京东、蘑菇街、唯品会等电商平台纷纷推出直播功能,开启直播导购模式;快手、斗鱼等直播平台则与电商平台或品牌商合作,布局直播电商业务。
经过4年多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视频直播平台、MCN机构、品牌厂商参与到直播电商行业,直播电商产业链基本成型,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直播电商渗透率(直播电商渗透率=直播电商交易规模/网络零售交易规模)从0.27%增长至17.97%。
直播电商用户规模接近4.7亿人。在疫情期间,用户线上消费习惯加速养成,直播电商已经成为一种广泛受到用户喜爱的新兴购物方式。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33万,占网民整体的44.6%。
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2021年我国直播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增长迅速,2021年交易规模达到23615.1亿元。其中,2018-2020年保持着三位数的增长率,2021年增速有所下降。
高速增长之下问题丛生。直播带货已成为众多电商升级的新突破口,关于“直播”的投诉举报也相应迅速增长,产品质量疏于把关、使用“极限词”等引导消费者冲动消费、售后退换货难以保障等问题层出不穷。
2020年,全国12315平台共受理“直播”投诉举报2.55万件(“直播带货”诉求占比近8成,同比增长357.74%),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35.53万元。
从投诉内容来看,直播带货的“槽点”主要集中在明星带货涉嫌刷单造假,售后服务满意度低、体验较差两个方面。
国家加强监管,出台“行业史上最严”法规。事实上,针对行业乱象问题,国家监管层早就在2020年出台了一些政策,如2020年6月出台了全国第一部于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的专项规范《网络直播营销行业规范》,规定了商家、主播、平台以及其他参与者等各方在电商直播活动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随后,国家还陆续出台了《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市场监督总局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等,并且被称作“行业史上最严”法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也于2021年5月25日正式实施。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根据《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划定了网络直播营销领域的八条红线,五个重点管理环节;囊括了网络直播的“人、货、场”,并进一步明确了台前幕后的“将“台前幕后”各类主体的权责边界。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指出,相关部门要持续健全直播带货行业法律法规,督促行业协会完善相关规范和标准,强化行业协会自律性监管等;平台方要负起主体责任,促使商家、主播合规诚信经营。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直播电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研究报告、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智慧招商系统、IPO募投可研、IPO业务与技术撰写、IPO工作底稿咨询等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