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今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将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近年来,校园阅读备受重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开展。在此基础上,将阅读向更深层次推进,成为激发教育活力的杠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校园阅读这个小切口上做好大文章,多元阅读的探索实践可提供一种新的参考视角。

多元阅读,即综合多种阅读方法的整体阅读,以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来确定主题,坚持以任务为驱动、以信息加工为核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筛选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等,实现了跨学科、多维度、多形式的深度阅读。多元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也是学校育人理念软着陆的重要载体,进而全方位激活学校的教育活力。

多元阅读提高学生学习力。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那些没有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这一论述强调了学习力的重要性。在知识积累层面,多元阅读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分层设计学生阅读的内容、形式,阶梯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例如,在科学学科的阅读设计中,低年级段侧重视频、音频和带注音的科普绘本阅读;中年级段侧重实验操作方面的材料阅读;高年级段侧重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材料阅读。在精神涵养层面,语言类学科的阅读设计,一方面注重推选中国传统文学名著和红色经典作品,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遴选世界文学名著,帮助学生加深对世界优秀多元文化的理解。在能力积累方面,多元阅读侧重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阅读方法、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专注力、表达力和思辨能力。例如,在探索性较强的学科(如数学、科学)中,让学生掌握比较阅读、求解阅读、质疑阅读、图示阅读、思行阅读等阅读方法,提升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多元阅读提升教师研究力。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往往能解决学校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现实中,一些学校很看重并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但往往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可能是没有帮助教师找准发力点,形成良好的带动氛围。从学校层面整体推进多元阅读的整体设计,可以成为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和提升研究能力的突破点。其一,教师要基于学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设计多元阅读学习单,开发适切的阅读材料,推进课题研究。其二,教师要基于现实问题情境,做好多元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不断修正、实践,逐渐获得相对完善的案例。其三,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可以开展多元阅读活动的策略研究,参与大教研组、跨学科的集体备课和课题研究。其四,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提炼总结经验,并在分享交流过程中增强研究意识,最终形成研究成果。这个过程可以不断提升教师课题研究的自信心和实际能力。

多元阅读提升学校课程建设力。阅读活动不能浮于表面,只有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才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多元阅读的实施不是走马观花,要有具体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方案等,建构导向正确、结构完整、要素明晰的实施框架。在具体实践中,多元阅读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以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为基础,遵循跨学科整合的思路,开设基础阅读课程。可将各学科重新划分为语言类、探索类、艺体类以及育心类。从社会热点事件出发,选择适切的阅读材料和方式,积累、开发阅读资源包和教学案例。在学校课程建设中,融入多学科、多材料、多层次、多感官等要素。二是以学校已有的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展阅读拓展活动。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立足于“小航家,大视界”的校园文化,以及学校已有的“品德空间站”“智慧空间站”“体能空间站”“美学空间站”“劳动空间站”和“情绪空间站”,将拓展型阅读课程活动融入其中。三是阅读课程和活动的设计要联系现实情境。阅读最终指向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不能让学生仅仅埋头于书本中。学生只有体验了从查阅资料、信息处理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发展阅读意识,掌握阅读技能,提升阅读能力。

多元阅读提升家校协同力。多元阅读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多群体阅读,不仅教师读、学生读,家长也要读,进而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在具体实践中,学校要向家长渗透阅读理念,共育家庭书香氛围。具体包括开设阅读专题讲座,指导家庭阅读方法,让家长分享阅读经验,实现同伴互助。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时,教师可按月做好计划,给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两个阅读主题和相应的学习单,进行记录和分享。学校也要鼓励家长带领孩子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开发多样化的阅读地点。活动形式可以是观察、讨论或者写作等,阅读地点可以在家中,也可以走进公园等户外场所。对于做得好的家庭,学校要予以鼓励。每个月可根据表现评选出最佳共读家庭,激发学生及其家长的阅读动力。

以阅读为支点引领学校教育变革,学校要树立一种大阅读观,重新审视校园阅读的重大意义,要坚持坚守立德树人、拓宽认知视野、落实阅读素养的原则,突出全方位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指导。如果能长期坚持,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就会走入学校教育改革的灵魂深处,进而激发学生终身学习、健康成长。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30日第2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