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巴甜可能致癌?国际饮料协会称误导!

一条有关甜味剂阿斯巴甜或被列入“致癌物”的消息在饮料行业掀起巨浪。6月29日,路透社援引两位知情人士消息称,阿斯巴甜将在7月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旗下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列为“对人体可能致癌”(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的物质。6月29日,国际饮料协会委员会(ICBA)在官网发文回应,表示公共卫生主管当局应警惕这一观点,因为它与数十年来高质量的科学证据相矛盾,参考低质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可能误导广大消费者,期待对阿斯巴甜更广泛、更全面的食品安全审查。


(资料图)

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61344亿元

近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快报显示,2022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1344亿元,比上年增长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8478亿元,比上年增长5.8%。2022年全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其他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5137亿元、26801亿元、9556亿元、16397亿元、345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6.7%、8.5%、6.2%、-1.8%。

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今日首航

今日,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在烟台蓬莱港交付并首航,将从蓬莱驶往青岛,沿途开展船舶设备性能指标验证、自主航行及作业、数字孪生系统虚实交互等一系列船舶智能化水平和能力的实验。

臭氧层正缓慢恢复,但气候变化在放缓这一趋势

6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臭氧和紫外线年度公报显示,平流层臭氧正在缓慢恢复,在未来几十年内,臭氧有望在大气中的大部分区域实现全面复原;但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在放缓这一趋势。据联合国新闻网站29日消息,世界气象组织在上述公报中指出,得益于《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的实施,已有高达99%的受管制的臭氧消耗物质( ODS )的生产和消费被逐步淘汰。该组织秘书长塔拉斯(Petteri Taalas)强调,这一成功可以激励整个世界在科学的支持下采取集体行动,以应对诸多其他全球环境挑战。

我国首次!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实现全产业链贯通

6月30日,中国石化宣布,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顺利产氢,产出的氢气通过管道输送到中国石化塔河炼化、替代现有天然气化石能源制氢。至此,项目成功实现绿氢生产到利用全流程贯通,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该项目制氢规模达到每年2万吨,是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

我国累计招收博士后约34万人

29日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我国博士后制度经过38年的发展,截至目前,共设立近770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涵盖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约34万人。其中,2022年招收人数创新高,达3.2万余人。

我国首列时速80公里A型中国标准地铁列车亮相

29日,时速80公里A型中国标准地铁列车(以下简称A型标准列车)在广东广州发布,将在广州地铁投入运营。此列车全面采用中国标准,28项关键部件实现自主化,解决了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突破缺乏统一产品和技术平台等制约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瓶颈问题,助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实现高质量发展。

研究提出“热驱动分子守门员”分离新概念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维慎、副研究员班宇杰团队与中山大学陈小明院士团队合作,提出了“热驱动分子守门员”分离新概念,表明了金属-有机框架膜的氢气/二氧化碳分离选择性可由温度动态、可逆调制,并且膜在513K下的选择性较室温提高了一个数量级。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秀丽线虫用电场集体“搭便车”

在自然界中,体型较小的动物经常依附在较大的动物身上“搭便车”,以节省长途迁徙消耗的能量。日本科学家展示了微小的秀丽隐杆线虫如何利用电场在培养皿或昆虫身上“跳跃”,使它们能够在空气中滑行,并附着在宿主身上,例如自然带电的大黄蜂。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免疫反应为神经性疼痛治疗打开新窗口

在阿片类药物全球流行的今天,科学家正在探索另一扇窗口:自然杀伤(NK)细胞作为治疗神经性疼痛的替代方法。英国牛津大学神经生理学者Alexander Davies与合作者收集了NK细胞在疼痛中起作用的现有证据,指出它们能清除可能导致疼痛的受损神经细胞。他们敦促科学界探索NK细胞活性的生物学机制,以实现既有效又安全的疼痛治疗。相关观点文章6月27日发表于《神经科学趋势》期刊。

能感受肌肉运动的纺织品来了

利用纳米磁性复合材料和导电纱线制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程系陈俊等发明了一种智能纺织品,可以感知和测量身体运动——从肌肉弯曲到静脉搏动。新装置具有自供电、弹性强、耐用、防水的特点,可以用缝纫机缝制,价格仅为几美元,未来或有助临床医生评估肌肉损伤并帮助患者康复。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物质》期刊。

攻敌所必备,科学家找到制伏南瓜虫“杀手锏”

南瓜虫是一种常见且难以控制的农业害虫,其生长和存活需要健康的肠道细菌来维持。但它们刚出生时并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任何细菌,这使得它们在肠道微生物群建立之前很脆弱。美国科学家发现,为了获得健康的细菌,小南瓜虫天生就会寻找并吃下老南瓜虫的粪便。相关研究6月28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

嫦娥五号月壤揭示20亿年前月球火山活动仍很强

29日,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基于嫦娥五号月壤样品,我国科研人员开展了月球火山喷发规模研究。他们发现,月球火山喷发强度并非想象的从早期到晚期连续性降低,而是阶段性凸起,并且在大约20亿年前火山活动仍然很强。这一发现对认识月球的热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找到进耳蜗“后门”,药物输送新法恢复聋鼠听力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将药物输送到内耳的新方法。这一发现是通过利用大脑中液体的自然流动和使用鲜为人知的进入耳蜗的“后门”来实现的。当结合使用修复内耳毛细胞的基因疗法时,研究人员能够恢复聋鼠的听力。相关研究发表在28日《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迄今最大正常乳腺细胞图谱绘成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历时7年,绘制出了迄今最大、最全面的正常乳腺细胞的图谱,为乳腺生物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有助确定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疗靶点。相关报告发表于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

这位在《细胞》发文的化学生物学者,已加盟清华

2023年6月28日晚,美国斯坦福大学Alice Y. Ting课题组在Cell(《细胞》)杂志上发表文章“Dynamic mapping of proteome trafficking within and between living cells by TransitID”。作者通过结合两种正交的邻近标记酶,开发了一套新型邻近蛋白质组学技术TransitID,可以实现细胞内和细胞间转运蛋白的大规模动态分析。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后秦为和博士研究生Joleen Cheah。秦为已经于今年3月回国,加入清华大学药学院展开独立研究。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