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大同乡第一批蚕茧陆续上市。在该乡蚕茧收购站点,前来售卖蚕茧的蚕农排着长队,收购商忙着把一袋又一袋蚕茧过称、开票、装篮、记账,随着蚕茧上秤后不断攀升的数字,白花花的蚕茧瞬间变成了一张张发家致富的“红票子”,蚕农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今年的收购价格还不错,我家这一批卖了4000多元,除去成本,收入还是很不错的,下一季准备继续努力干。”蚕农覃梧拉来了几大袋蚕茧,今年的春蚕收购价格让他喜出望外。

截至目前,大同乡第一批蚕茧开秤收购价30元/斤,预计收购蚕茧5万多斤,将带动蚕农实现增收150万元左右,真正实现了蚕桑生产“开门红”。

据了解,桑蚕养殖每年4月开始,10月末结束,期间可养8到10批。桑蚕养殖具有成本低、周期短、利润高、绿色环保等优势,不仅能因地制宜利用农村的房舍、农具开展养殖,还能充分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产业、高效富民产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该乡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蚕桑产业。目前,全乡共培育2家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260余户农户(其中脱贫户165户)参与进来,年产茧可达25万公斤,蚕茧年产值、蚕农年均收入均近万元,实现了联农、带农、富农,致富茧成为了群众家门口的“绿色财富”。

在和龙村纳雅屯蚕农覃海良的家里,数张方格簇整齐排列,大蚕均已上簇结茧,颗颗蚕茧形状饱满,雪白如霜。他捧着自家蚕茧,笑呵呵地说道:“第一批蚕桑叶很好摘,营养足,养出来的蚕虫也非常大个,我这一批养了4.5万茧,约有250斤,预计能卖出7500元。”

为加速蚕桑业发展,该乡多次组织蚕农开展栽桑养蚕、桑园低产改造、蚕房建设、小蚕养殖等技术培训,共开展集中培训4场,累计培训蚕农360人次,为蚕户们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此外,该乡东远蚕业专业合作社还大力推行“小蚕共育”技术,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小蚕成活率、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单产及蚕茧品质,还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