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圣保罗7月3日电 题:巴西青年电影人看到了怎样的中国?
——专访巴西圣保罗大学电影、广播和电视系教授塞西莉亚·梅洛
(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林春茵
2023“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辽宁行”正展开。巴西圣保罗大学电影、广播和电视系教授塞西莉亚·梅洛带着数位来自巴西、厄瓜多尔的青年导演,以镜头为眼踏访中国。
“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于2011年开启,至今,来自五大洲101个国家895名外国青年遍访中国,共完成854部纪录短片,斩获166余项国际性奖项,构成中国故事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塞西莉亚·梅洛连续多年作为外方指导教师参与,酷爱电影的她见证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变”与“不变”,切实地感知以银幕为媒,巴西和中国的合作前景。巴西青年电影人眼里的中国是怎样的?中新社“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塞西莉亚·梅洛(Cecília Mello)教授。
2019年10月3日,第五届“圣保罗中国电影展”在巴西圣保罗文化中心开幕,并放映了开幕影片《请你记住我》。莫成雄 摄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曾提到,电影是情感之旅,让人们穿越不同的空间。哪些电影让您对中国有了认知和了解?
塞西莉亚·梅洛:有很多电影让我认识中国,它们激发了我学习普通话,了解中国电影、艺术和历史的热情。
我会从陈凯歌的《黄土地》(1984)讲起。这部电影具有成熟的审美和力量,甚至改变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进程。陕西黄土高原的风景照片以及它们与中国山水画的联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电影的第一个场景,那是以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展现了在一个偏远、贫困的窑洞社区举行的传统婚礼。陈凯歌导演镜头下,参加婚礼的农民的笑脸,总是让我热泪盈眶。
陕西延安,楼房林立的市区与远处的窑洞群。张远 摄第二部是张艺谋的《活着》(1994),这是一部用皮影戏来勾连家庭和历史的影片。巩俐和葛优的精彩表演,将一个家庭的故事与二十世纪中国的主要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在经历了巨大的波澜后,影片以对国家未来的乐观态度收尾,预示着改革开放中国腾飞即将到来。
第三部是贾樟柯的《站台》(2000),这部电影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一群艺术家的故事,他们的故事也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时代相联系。我是在伦敦攻读博士学位时,看了这部电影,它不但帮助我了解中国现代的历史,并让我真正想成为一名“中国电影”学者。
2015年5月14日,中国知名导演贾樟柯获颁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的终身成就奖——“金马车奖”,是首个获得该奖的华人导演。龙剑武 摄中新社记者:您还提到,记录中国城市化转型的纪录片总是牵动您对巴西城市化的记忆。能否展开谈谈?
塞西莉亚·梅洛:透过纪录片,人们看到几十年来中国的巨大变革,与二十世纪下半叶巴西发生的加速城市化和社会空间变革有相似之处——即使规模较小。两国都有广袤的农村,也都处于城市化进程中。
巴西和中国在二十世纪都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这刺激了城市发展的需求。工业化也在两国的城市化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巴西,这一进程以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等主要城市地区为中心,在中国则是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中心。
巴西里约热内卢海滩。富田 摄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因素决定的。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也有所不同,近几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更加快速的城市转型。
尤其让我产生共鸣的是,空间变换也会带来记忆的丧失。例如,像圣保罗这样的城市在过去50年里发生巨变,有时很难在城市环境中找到我们记忆的痕迹。中国城市的经验也是如此。而电影,恰恰是记录这些短暂空间,保存它们以防止随时间流逝的一种方式。
中新社记者:中巴影视交流现状如何?两国影视产业合作有哪些空间?
塞西莉亚·梅洛:2017年9月1日,作为时任巴西总统米歇尔·特梅尔正式访问中国的一部分,巴西与中国签署首个电影合拍协议。最近,2023年4月,巴西总统卢拉访华期间,签署了另一份谅解备忘录,以加强两国在音像制作和发行领域的合作。
2023年4月,上海和平饭店门口,中国国旗和巴西国旗迎风招展,欢迎巴西总统卢拉访华。王冈 摄中国和巴西,以及很多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这必然会推动两国电影业互享机遇,促进发展。协议期内,巴西和中国公司合拍的影片将在两国享受国民待遇。也就是说,联合制作的电影将可以利用两国现有的公共资助机制。它们将被视为各自市场的国民产品。来自巴西或与中国签署了联合制作协议的国家的制片人,也有可能参与其中。
对于巴西来说,中国电影和视听市场的吸引力十分突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影和视听市场——2018年,中国在包括游戏在内的视听市场总体超过美国,2020年在电影市场上也超过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增长,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保持同步。中国显示出电影市场的活力,这股没有消退迹象的增长浪潮,对外国制片人越来越有吸引力。
观影者在贵州遵义一电影院排队检票。瞿宏伦 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巴西的视听市场正在经历转型, VOD行业(视频点播)和互联网内容的增长,以及影院电影和内容制作的稳定或下降,这是音像产业复杂化的全球趋势,两国在这一领域可能还有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中新社记者:“看中国青年电影计划”已运行多届,您作为外方顾问连续多年参与。在年轻导演的镜头下,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
塞西莉亚·梅洛:“看中国”项目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AICCC)的一项倡议。每年邀请1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专业学生来到中国,每人在中国不同的省份执导一部10分钟的纪录片。在外教指导下,在中国组建的小组一般由10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电影人组成,10分钟的纪录片必须在15天内制作完成,其理念是促进跨文化交流、沟通与合作。
圣保罗大学电影广播电视系从2016年就有幸参加,目前已经派出21名学生来中国。拍摄的许多影片在中国和巴西获奖。如今,更多的学生开始了普通话学习,他们对中国及其电影有很好的理解。他们认为,除了差异之外,还有我们团结在一起的一切。
首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优秀作品拍摄者共同观看作品。刘嵘 摄在学生导演的作品中,有一些特别令我感动的作品,包括《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Pedro Nishi,2016)、《箸韵》(Arthur Rodrigues Ribeiro,2017)、《石语者》(Davi Pina Barros,2018)、《翰墨人生》(Aline Rabelo,2018)和《佛桃》(Letícia Sillmann and Lígia Agreste,2020),均可在 YouTube的“看中国”频道上观看。
中新社记者:各国青年导演遍访中国,包括西部边疆。在您看来,那些地方的传统文化、民族习俗是如何保护的?
塞西莉亚·梅洛:保护文化遗产是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传统社区的语言和文化习俗等。
首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优秀作品拍摄者共同观看作品。刘嵘 摄我在辽宁、重庆、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感受非常明显,当地政府支持节日庆典等文化庆祝活动,积极保护与少数民族社区相关的文化遗产、文物和传统手工艺。中国的博物馆、文化中心和研究机构,也在研究和促进相关地区文化多样性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完)
受访者简介:
塞西莉亚·梅洛(Cecília Mello),巴西圣保罗大学电影、广播和电视系教授。著有《现实主义与视听媒体》(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2009),《贾樟柯的电影:中国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与记忆》(Bloomsbury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