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举行的


【资料图】

2023年首届全国大学生

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决赛

太原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

研究生团队“太理麦芒队”

本科生团队“土卫十一”

一路过关斩将

取得优异成绩

“太理麦芒队”获得全国特等奖

“土卫十一”队获得全国二等奖

此次大赛实现了化工学科

研究生竞赛新的突破!

同时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指导教师

王俊文教授、张玮教授

以及企业指导教师李剑锋高工

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获奖团队及项目

研究生组

项目名称: 120万吨/年甲醇精馏装置OTS系统

团队成员: 张瑞杰 刘志林 侯泽鹏 赵芝慧 郭择永

指导教师: 张玮 王俊文 李剑锋

项目介绍: 通过后台工艺模型与前段操作画面之间的数据通信,建立起一套可用于操作的系统,即OTS操作系统。OTS操作系统是对真实工厂的模拟生成的虚拟工程,可完成对工艺方案的设计与验证、员工培训、控制连锁方案的开发与测试、以及先进控制(APC)方案的开发与验证。

本科生组

项目名称: 年产120万吨甲醇精制虚拟工厂项目

团队成员: 康清源 郭景轩 王明远 周晟 刘佳俊

指导教师: 张玮 王俊文 吴华帅

项目介绍: 本项目搭建了一套甲醇“虚拟工厂”生产管理系统,内容有OTS培训平台,其包括稳态流程模拟、动态流程模拟、开停车操作、组态完整性展示、事故处理、SIS安全联锁系统,和生产管理系统,其包括控制参数和监测参数数据可视化展示、节能优化、订单-生产管理和原料-生产调整,通过Supos平台实现,满足甲方新员工培训的需求,并能为后续装置节能优化、工艺技术等提供基础。

参赛故事

“其实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比如一开始我们对比赛需要使用的一些软件不太熟悉,实践起来有一定难度。”本科生组队员郭景轩在采访中回忆起项目刚开始时的那些日子,颇有感慨。备赛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涵盖面广,指导老师一边指导他们项目的进行,一边耐心地讲解比赛所需的知识。相对于研究生团队,本科生团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上可能会有所欠缺,但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团队五人努力钻研、仔细琢磨,不仅顺利完成了比赛,巩固了所学,也在这一过程中拓展了知识领域。

“支撑我们走到比赛终点的最大动力,其实来自于团队五个人的凝聚力。”本科生组的成员周晟和王明远对比赛印象最深刻的事发生在项目快要收尾的阶段,“当时比赛延迟了两次提交成果的截止时间,虽然表面上看是时间充裕了,但是时间放宽以后,每个人都想做得更加完美,一些小细节的改动难免会对整体产生影响,不经意间又增加了工作量。”康清源说,每个人都咬牙坚持、彼此鼓励,加上指导老师在旁边的不断开导,他们才能坚持走到最后。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土卫十一”团队全员对比赛项目精益求精,凭借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一举拿下全国二等奖!

作为研究生团队的队长,张瑞杰坦言:“能和这么优秀的战友合作,能得到学院老师如此专业的指导,是除奖项之外我收获的最珍贵的东西。”张瑞杰说,备赛的同时还有一些重要的日常科研任务,为了不影响比赛,“太理麦芒队”的团队成员压缩自己的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做项目,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全国特等奖的殊荣!

研究生组成员刘志林是化工专业的一名直博生,从进入太理选择化工专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心怀热爱,和身边的队友一起,在智能化工方向上不断钻研。“其实这项比赛对我们的挑战挺大的。整个过程不仅是对我们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正是秉承着对化工专业的热爱,他们才能一直前进,奔赴梦想所在。

大赛强调跨学科融合,响应了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的要求。此次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现了我校本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成果,加深了我校在全国高校中智能化工教学改革的影响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校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继续组织相关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努力打造“智能煤化工”科技与实践创新平台,助力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赛事介绍

全国大学生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由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该项赛事旨在通过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推动化工高等教育向智慧化、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发展,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人才培养,为化工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次大赛分决赛答辩和总决赛答辩两轮进行,竞赛以真实生产装置为基础,由企业提供生产工艺基础数据,包括工艺流程图、设备列表以及相关物料平衡表、工艺操作说明书、设备一览表以及设备开停车关键数据等。再由参赛队伍综合运用基础数据,对生产工艺进行数字化模拟。

来源:太原理工大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