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走进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的制作工坊,空中飘着一股源自木材和漆的自然香气,工匠一手抓住刚刚用木片贴合完成的独它尔音箱部分,一手用锉刀在接合处用力地锉着,高度的专注让他没有意识到周围已经站着好多参观者。


(资料图片)

驻华外交官参观民族乐器制作。王英摄

8月18日,在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的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参加2023驻华外交官“发现中国之美”新疆行活动的外交官,通过参观民族乐器制作过程和乐器展陈馆、观看非遗展演,深入了解了中国新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

乐器展陈馆里一把获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认证的最大独它尔,引来外交官们的连连赞叹,它长4.7米,最宽处0.75米,用桑木制作,是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热合曼·阿布都拉的经典作品。

民族乐器村制作乐器已经有150多年,能生产27个大类、超过50个品种的乐器,包括热瓦普、艾捷克、库姆孜、萨塔尔、手鼓、冬不拉、唢呐等,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村民们通过世代相传的乐器制作手艺就业、增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工匠行列让这项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并通过电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扩大着它的知名度和销量。

驻华外交官观看十二木卡姆表演。王英摄

十二木卡姆中著名选段《朱拉》表演、《玛纳斯》说唱表演、演员带领全场观众舞起的麦西热甫,充分展示了民族乐器奏响的优美乐曲,民间舞蹈带来的身心愉悦,让外交官领略了中国新疆三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非遗瑰丽色彩。

“在新疆体验的非遗之旅非常棒,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彩多姿和历久弥新,我希望这些精彩的艺术作品能够到我的国家去演出。”圭亚那驻华大使馆外交官张茉莉说,这些乐器、舞蹈、音乐能够流传到今天,并保存着比较完整的形式,离不开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他们用非遗记录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同时丰富着世界文化艺术的宝库。

为提高非遗传承保护的规范化和系统性水平,近年来新疆相继实施了《自治区非遗保护条例》《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同时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设非遗工坊,设置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巴扎、手工技艺传承人培训班等,还在高校开设了木卡姆表演、麦西热甫研究等专业,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和科学利用培育人才。

驻华外交官跟演员学跳麦西热甫。王英摄

目前全疆有非遗代表性项目5425个,94个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15个入选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920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12人,自治区级548人。

从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葡萄沟景区,到喀什古城景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新疆非遗保护工作的亮点频现,让斐济驻华大使马纳萨·坦吉萨金鲍感想颇多。

“这些非遗展演让我和我妻子太震撼了,它们用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艺术形式,呈现着生动、真实的新疆。其实不论是十二木卡姆还是《玛纳斯》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记录,是团结、和谐、文明之精神的载体。在斐济,歌舞艺术也是代代相传且在人民中极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马纳萨·坦吉萨金鲍说,中国新疆的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有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所以落在具体的实践上是用心和细致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