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的种家将:战果寥寥,怎能称得上“名将”?

全文共3378字 | 阅读需8分钟

作者:燕赵节度使 / 编辑:冷小军

宋朝从建国伊始就面临异族政权的侵扰,而且北宋、南宋都亡于异族。


(资料图片)

但在反抗异族侵扰的战争中,北宋涌现出了许多将领,甚至形成了世代相袭的“将门”,如广为人知的杨家将,还有与北宋相始终的折家将。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另一个将门世家——种家将。

杨家将

种家将是宋朝的军官家族,父子孙三代七人从军,前仆后继,满门忠烈,尤其是在与西夏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世人称之为“山西名将”。

从种世衡在仁宗朝(1041年)防御西夏开始,到钦宗朝靖康之变前(1126年)种师中战死沙场为止,三代人为北宋流血牺牲八十多年。

无论是当世还是后世,提起种家将总是称之为“名将”。 但纵观种家将的战绩,很难称得上是“名将”。

种家将前两代人主要战绩是在与西夏作战,而他们无论是作战范围还是战斗规模以及战果来说,都非常有限。不客气地说,这些北宋的“名将”都是在宋夏边境的几座城之间打来打去,今日夏军攻陷此城,明天又被宋军收复,后天夏军再来进攻。如此反复。

甚至有时候不是城池,而是几个堡或寨,实在令人无语。

种家将第三代种师中和种师道曾伐辽抗金,但并没有什么战绩。

影视剧中的宋军

汉家将领的最高荣誉当属“封狼居胥、勒石燕然”这样彪炳日月的赫赫武功,即使达不到也要扫平割据或者一统中原的辉煌战绩。显然宋朝中后期的将领都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

下面我们分别说说种家将三代。 

种世衡

种世衡是种家将的开创者。

康定元年(1040年),鄜州(今陕西延安富县)判官种世衡奉命在延安东北建城。西夏兵不时前来骚扰。种世衡一边派兵抵御,一边筑城。不久筑城完成,取名青涧城。

影视剧中的西夏军

为了守住青涧城,种世衡在此实行军屯,让士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开辟良田两千顷,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吃饭问题。

青涧城靠近边境,西夏人时常来侵扰,为了增强抵抗力量,种世衡实行全民皆兵的政策,令城中男女老少练习射箭。种世衡善待士卒,如果士卒染病他就会派儿子前往照料,所以很得军心,人人愿为他效死力。

种世衡交好横山以南的羌族部落,羌人部落多次奉他之命攻打西夏营寨,每次都有斩获。

西夏

庆历二年(1042年)种世衡知环州(今甘肃环县)。宋将葛怀敏率军在定川砦被夏军包围,宋将都不敢出兵救援,唯独种世衡率领宋兵和数千羌兵奔赴战场。夏兵听到消息,立即撤退。此后数年夏军不敢侵犯环州地界。

种世衡与西夏斗智斗勇,用反间计令李元昊除掉镇守横山的大将野力兄弟,令西夏实力大损。

在范仲淹奏请朝廷奖赏的边将名单中,种世衡和狄青名列第一等。庆历四年,抱病在身的种世衡奉命修建细腰城,操劳过度,在筑城成后病逝。

狄青,非写实画作

种世衡的战功,无外乎修筑了两座城,团结羌人部落,除了零星袭扰西夏城寨之外,只有救援葛怀敏而且还未发生战斗。

种谔

种世衡有八个儿子,其中长子种古、次子种诊、五子种谔最有名,号称“关中三种”。幼子种谊被称为常胜将军。此四人中,以种谔战功最大。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种谔镇守青涧城。距离青涧城不远的绥州(今陕西省绥德县)党项人内部发生矛盾。种谔不等朝廷诏书下达便率军奇袭,一举收复绥州。

影视剧中的宋军

夏军来攻城,种谔据城而守,同时派兵出击,大败西夏。击退夏兵后,种谔大修城池,绥州成为宋辽边境的一座重镇。不料打了胜仗的种谔非但没有受到封赏,反而被上司弹劾而贬官四级。直到次年有人为种谔辩护才复官。 

熙宁三年(1070年)种谔与西夏争夺横山地区,攻打要地啰兀城。种谔统兵两万攻打啰兀城,轻易击败西夏守军,大修堡寨拱卫。但西夏得到契丹援军后大举反击,种谔兵微将寡无法抵御,各城寨相继失陷,连啰兀城也被迫放弃。种谔也因失地再次被罚。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内乱。宋神宗趁机发动五路伐夏大战,种谔一路大军连战连捷。西夏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坚壁清野。不久宋军粮草断绝,在此时天将大雪,宋军冻饿而死十之二三,纷纷溃逃。种谔无奈撤军。

打仗就是打后勤,后勤到哪里战斗力才能到哪里。没有后勤就是去送人头。当然五路伐夏的失败,主要责任不在种谔,但后勤不继却依然向前行军却是他的失误。

宋廷为了雪耻,准备再战。种谔建议攻取横山,先在银州(陕西米脂西北,榆林河与无定河交汇处)筑城。但徐禧为了与种谔争功,主张修筑永乐城(陕西米脂横山附近)。永乐城一带易攻难守,种谔强烈反对。

徐禧留下种谔守延州,亲率大军去筑城。西夏立即派出举国精锐攻打永乐城,徐禧不听部下劝告,结果全军覆没,士兵役夫死亡达20多万。

种谔憎恶徐禧,拒不发兵救援。事后宋神宗希望种谔立功后效,并未对其处罚。次年种谔病死。当时主和派非议种谔“种谔不死,边事不止”。

与其父种世衡善待士卒不同,种谔生性残忍,动辄处斩部下。种谔的战绩有胜有败,所筑之城有得有失,甚至有坐视同僚败死而不去救援的劣迹,心胸狭窄,不顾大局,难以称得上是“名将”。

种师道与种师中

种世衡的孙辈中以种师道、种师中最有名,他们是种世衡第七子种记的儿子。

种师道镇守西北,率军修筑席苇城,西夏人赶来骚扰。种师道一边在正面摆兵布阵做出要与敌人对抗的阵势,一边派兵绕道敌人背后发起袭击。夏军大败而逃,种师道顺利完成了筑城任务。

影视剧中的西夏军

和种谔一样,种师道生性残忍。

宋廷命令种师道攻打臧底城(今陕西志丹县西北),限令十天必须攻克。但敌军守备森严,宋军一连攻打了好几天都毫无进展。 

一个小校坐在胡床上休息,结果被种师道斩首示众。种师道对众军说,如果今日不能攻克此城,都要斩首。宋军将士害怕,鼓噪登城,终于攻下臧底城。虽然说慈不掌兵,但种师道动辄处斩将士,杀人立威,不是名将之风。

影视剧中的西夏军

不过种师道非常有战略眼光。

北宋末年,童贯联金伐辽,种师道劝阻不要趁火打劫。但童贯不听。宋军抵达白沟,童贯说此行是来招降辽军,宋军不准持有兵器。结果辽军进攻宋军,唯有种师道提前给部下分发大棍防身,宋军才不至于大败。

辽国派出使者求和,种师道劝说童贯退兵,童贯却弹劾种师道,令其迫致仕退休。不久,宋军在卢沟被辽军哀兵击败,损失惨重,数十年积攒的辎重全部丢失。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包围开封。种师道率军急速增援。他一面大张旗鼓声称自己率领百万大军勤王,一面派出20名轻骑兵快速前往京城报信。

金兵见到这20名骑兵后以为西军到了,立即吓得仓皇撤走,把军营北移。东京城中军民士气大振。宋钦宗询问种师道退敌之策。种师道说金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等到各地勤王军到来后,一鼓作气消灭金军。

当时宋钦宗认为应该立即出兵消灭金军,另一个将门姚家的将领姚平为了争功,也极力要求立即出兵。由于投降派的告密,金兵设下埋伏大败宋兵。

金兵在满足了宋廷给地赔款的要求后撤军,种师道建议趁金兵渡河时追击,遭到拒绝。种师道哀叹:“异日必为国患!” 不久愤懑而终。是年八月,金兵去而复来,攻破开封,史称“靖康之变”。

女真重骑兵

种师中是种师道的弟弟。他自幼长于西北军中,但史书中并未记载他有何战绩。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分两路南下,宋廷急令种师中率西军救援太原。

当时其他宋军没有赶到,种师中为了避免孤军深入,率部停留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宋廷下令种师中立即进军解围,种师中无奈,只好留下辎重粮草、犒赏之物,轻装出发。

在距离太原百余里的榆次,种师中部与金兵主力相遇,宋军拼死作战却始终等不到其他的宋军接应。宋军又累又饿相继败逃。种师中率领中军死战不退,但因为没有带来犒赏之物,拼死作战的士兵十分气愤,纷纷逃散。

影视剧中的种师中

最后种师中身边仅剩下一百多人,全部战死沙场。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奉行“以文驭武”的政策,武将在这个时代备受朝廷猜忌,种家将虽然三代人奋战在沙场,但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无法立下大功劳。甚至有时候文官上司打压或者朝廷的掣肘,是他们扼腕叹息无法立下功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种师道、种师中二人。

“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假如种家将出现在赵匡胤时代,肯定会受到重用,立下不朽功勋,彪炳史册。

宋太祖赵匡胤

只可惜他们生不逢时,以至于在战场上即使奋勇杀敌,所取得的战绩也并不显著,甚至他们的正确建议都被否决而无法立功。没有战绩,所以说不能称之为名将。

如果对种家将进行评论,把他们称为“世家宿将”或者“良将”更为合适一些。南宋大臣王稽忠说:“臣每念国朝罕有世家;惟将家子能世其家,有曹彬之子玮,种世衡之子谔,谔之子师道,皆世为良将。”

虽然不是名将,但种家将奋勇杀敌救国救民的精神是值得颂扬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