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峪口镇

旱稻生物育种博士农场

8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作峰博士和工作人员一起查看旱稻长势。他带领团队重新种植了北京消失多年的旱稻。


(资料图)

8月14日,朱作峰博士查看一株刚刚抽穗的旱稻。

平谷区峪口镇

华北中药种质基地生态种植博士农场

8月14日,工作人员查看山坡上种植的中草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郭兰萍带领团队将中药材种植在树林间、山坡上,让中药材在原生环境中自然生长。

过了处暑,土壤里的温度逐渐低了下去,这恰好是荞麦喜欢的。小小的种子们还在积攒力气,一个多月后的国庆假期,平谷区峪口镇东樊各庄村的分子育种“博士农场”里,漂亮的荞麦花将连片绽放。红色、白色、粉色,育种者觉得这是“全世界最美的花”,而这些美丽的荞麦,此前绽放的故乡是青藏高原。

2022年4月“博士农场”创建之初,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周美亮,把他眼中“最美的花”种在了平谷。16个月过去了,像周美亮一样到平谷“种地”的博士已多达411位,他们带来了开花的小麦、久违的旱稻、热销的红薯、五彩的茄子,以及更多农户们闻所未闻的农业科技。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振宇介绍,全区至今共有117个“博士农场”获批创建,几乎覆盖了平谷所有乡镇和街道。

博士们为什么热衷到北京平谷来“种地”?他们种下了什么,又将收获什么?为此,新京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用镜头记录在平谷种地的博士与他们的果实。

博士在农场种下荞麦花海

8月的平谷,秋意渐浓,适合播种荞麦。

2022年,周美亮把220多份的荞麦“实验种子”撒在了平谷峪口镇“博士农场”的土地里,这些“实验种子”为平谷量身挑选,其中多数是适合低海拔种植的红花荞麦新品系。

每年的9月至10月,是荞麦花开的时候,其识别度最高,也是野外搜集荞麦种质资源的最佳时间,周美亮此时的角色就成了野生荞麦的“追种人”。

想要拿到珍贵的荞麦种质资源并不容易。我国西南高海拔地势险峻山区及金沙江流域是荞麦资源的富矿,荞麦喜欢生活在山坡上、砂石间,甚至在冰川脚下,植株高度则从仅有5厘米到高达4米不等,对于周美亮这样的“追种人”来说,每一次寻觅之路注定是险途。

“追种子”的七年,周美亮带领团队累计行程达10多万公里,总计收集20余种1500多份野生荞麦种及栽培种野生类型材料,基本摸清了我国野生荞麦资源分布的范围和丰富度。

目前,国家种质库中保存着3000多份荞麦种质资源,位居世界第一。去年,撒在平谷“博士农场”里的“实验种子”,就是由周美亮几年前从西藏发现的野生红花荞麦和定边红花荞麦杂交选育而成。今年,周美亮从去年220多份“实验种子”中又选出了最适宜平谷种植的三色荞麦:红色、白色、粉色,可赏可食,预计国庆假期到来的时候,平谷的荞麦就到了最佳赏花期。

栽种在平谷的这三色荞麦每一粒都来之不易。一斤“实验种子”,扩繁一季也只有二三十斤。周美亮说,从去年整年的实验来看,这三种颜色的荞麦非常适合平谷旅游开发,团队正在研发一套适合平谷地区荞麦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接下来,会重点对三色荞麦进行扩大繁殖和展示,让荞麦产业伴着平谷的乡村旅游一起发展。

但今年国庆期间的平谷荞麦花海,播种人周美亮可能无法亲眼目睹了,他那时已经在又一年“追种子”的路上。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更美的荞麦花,在平谷的“博士农场”里绽放。

重现在北京消失多年的旱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朱作峰的旱稻实验田,紧邻着周美亮的荞麦实验田。十月荞麦花开的时候,旱稻也正好迎来收获期。

荞麦喜欢低温,旱稻则是耐旱耐高温,两种不算投脾气的作物,在平谷的“博士农场”里成为邻居,两位博士倒是很投脾气,有时候在田间相遇,还要交流会儿学术问题。2022年春季,朱作峰在平谷“博士农场”尝试种植旱稻,他选种了十几个旱稻品种,想从中筛选出适合北京平谷的品种。

“我国南北方过去都有旱稻种植,北京也有种旱稻的历史,但相比水稻,旱稻产量较低,规模化种植时代到来后,慢慢就消失了,后来只有个别农民零星种一点儿。”去年,朱作峰在平谷种下的旱稻,算是正式恢复了北京消失多年的旱稻。

每年五、六月份播种,生长期不同的旱稻,收获时间也不一样。从10月初,农场就开始逐渐收获,到10月20日左右,十多个旱稻品种将全部收获完毕。今年,农场旱稻的种植面积从去年的40亩增加到了50亩,品种从去年的十几种中筛选出了表现较好的六种。去年,“博士农场”的旱稻亩产达到了1000斤,今年从长势看,产量预计会超过去年。“相比水稻,旱稻的产量是低一点儿。比如水旱两用的品种,在水田和旱地种植,一般情况下,亩产相差200到300斤。所以在北方,旱稻亩产能达到千斤,算是比较好的产量了。”朱作峰说。

虽然产量比水稻低,但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旱稻的价值可一点都不低。朱作峰团队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目前已有9个,在全国范围内国家审定的旱稻品种也有20余个。朱作峰说,在全球气候剧烈变化、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的今天,耐旱节水的旱稻,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而长在平谷“博士农场”里的50亩旱稻,只是一个开始。

“博士领进门,学习在个人”

与博士“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村子,在平谷远远不止一个东樊各庄村。

农忙的时候,平谷镇北台头村的“博士农场”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王荣焕博士要跟着农户一起在地里忙活。新品鲜食玉米的播种行距、株距多少最合理,什么时候收获最合适,什么时候记得抓紧种下一茬,就连玉米成熟进入销售阶段,王荣焕也要跟着操心。

村党支部书记王艳金由此成了“博士农场”的“粉丝”,他现在最爱说的话是:“博士领进门,学习在个人。”除了动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户一起跟着博士学习种玉米,王艳金还经常从网上买各种热销的玉米,拿来和村里的玉米做比对,逮着机会就和王荣焕博士交流,甚至游说口才出众的村党支部副书记直接去当主播卖玉米。

平谷区夏各庄镇贤王庄村的红薯远近闻名,已有300多年的种植历史。村党支部副书记付兴说,红薯口碑一直不错,但过去产品附加值不高,农田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板结和连作障碍,对红薯品质提升和稳定造成了很大影响。

“我们正发愁的时候,‘博士农场’来了。”2023年年初,优质薯苗“博士农场”和薯光“博士农场”在村里落户,前者负责育苗,后者专攻销售。来自北京农学院的教授、博士赵波主要负责优质薯苗“博士农场”,村集体负责提供土地和农业设施,农学院负责提供甘薯育苗新技术,共同启动甘薯工厂化冷床育苗,规模生产高质量甘薯壮苗。

今年4月,农场搭建了20个塑料棚,生产了400万株高质量甘薯壮苗。“农场在向种植户提供足量优质薯苗的同时,直接带动周边村民就业1000余人次,促进了农民增收。”付兴说,目前村里正在筹备第五届红薯文化节,有了两个“博士农场”的加持后,村庄也有了更长远的目标:把贤王庄村的红薯打造成和平谷大桃一样的有品质、有口碑、有名气的土特产。

让博士们的科研种子撒遍平谷

作为京郊农业大区,平谷这两年着实有点“火”。平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振宇介绍,2022年4月,平谷区创新启动“博士农场”创建工作后,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拿出了满满的诚意”。“我们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梳理了耕地、果园、日光温室、科研实验室、厂房、园区等各类应用场景,为博士们提供可选择、能落地的基础场地保障,打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筑巢引凤,需要的是好政策。2023年2月,围绕引进落户、住房保障等方面,平谷区发布了“平谷人才十条”政策。通过整合全区政策资源,摘编形成《“博士农场”招商政策汇编》,便于“博士农场”查询使用,为“博士农场”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服务。农业部门为此还遴选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农场小秘书”,开展一对一服务,为到平谷来的博士、农业科研人员、农业学子提供职、住、研、会、培的场所,让他们“拎包”创业。

一系列举措下来,截至目前,平谷区共有117个“博士农场”获批创建,13位院士、411位博士参与创建工作,涵盖种质资源、分子育种、设施农业、智慧农业、林下经济、果品提质增效等多个方向,引进荞麦、旱稻、中草药、鲜食玉米、叶菜类蔬菜、食用菌等种质资源1000余份,优异生菜、五彩茄子、中药材生态种植等100余项创新成果被市场认可。王振宇说,“目前,平谷区17个乡镇街道都有博士农场,未来,平谷围绕‘博士农场’,还会有更多‘福利’,博士大桃、博士苹果、博士玉米等各种创新农产品,将在平谷遍地生长。”(采写/记者 曹晶瑞 摄影/记者 薛珺)

编辑:王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