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燃料电池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拉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抓手。不过,当前我国与氢能相关的标准还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为充分发挥氢能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用能终端绿色低碳转型中的载体作用,加快建立氢能制、储、输、用标准体系,发挥标准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近日,国家标准委、发改委、工信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该文件明确了近三年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重点任务,系统构建了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与安全、氢制备、氢储存和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5个子体系,并部署了两大行动——开展核心标准研制行动和国际标准化提升行动。  作为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给出的指导意见文件,《建设指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方面,文件将在顶层设计上解决氢能以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多年来面临的标准体系滞后和不完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氢能标准,但在已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大部分年代距今已久,发布时间超过5年的标准占比达70%以上,难以适应产业现状的需要。氢能产业链“制-储-输-用”等环节标准体系不健全,特别是氢气制取碳排放标准、车载储氢瓶组标准、液氢民用标准、氢安全体系标准等方面标准的缺失,给当下氢能产业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与困难。  按照《建设指南》的要求,到2025年,要基本建立能支撑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标准体系,制修订30项以上氢能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重点加快制修订氢品质检测、氢安全、可再生能源水电解制氢、高压储氢容器、车载储氢气瓶、氢液化装备、液氢容器、氢能管道、加氢站、加注协议、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等方面的标准,打通氢能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可以说,这12大标准,正是氢能产业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旦上下游环节打通,氢能产业的发展就能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燃料电池汽车也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另一方面,《建设指南》还将推动我国参与国际氢能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增强话语权。当前,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氢能产业。有专家指出,发达国家相当重视氢能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制定以及与技术的同步协调发展,不遗余力地推动本国氢能技术规范与标准实现国际化。之前,我国在氢能领域的国际合作不充分,标准建设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我国在这方面话语权不强。如今《建设指南》的出台,不仅有望提高我国氢能国际标准化的影响力,而且也将为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两年,随着氢能被列入能源范畴,我国氢能产业相关标准的体系构建一直在推进过程中,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部部长、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刚介绍,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发布氢能领域的国家标准222项、行业标准94项、地方标准21项、团体标准214项,主要涉及基础通用、氢安全、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应用等板块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检测规范等。  产业想要平稳健康发展,离不开标准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还处于培育期,要想进一步引导产业发展,相关标准体系的完善必不可少。笔者相信,在《建设指南》的引导下,只要全产业链各参与方通力合作,不断加快关键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应用,统筹推进国内国际氢能标准化工作,就能夯实氢能质量安全基础保障体系,切实发挥好标准对氢能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而推动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