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于1月9日至11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盛大举办。在本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羊城晚报出版社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合作为读者们带来了李宜航先生的《中央党校学习笔记》《延安笔记 寻找精神密码》和《井冈山笔记 解码红色基因》三本书(学界誉为“学习三部曲”),并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的展位上与广大读者见面。此外,羊城晚报出版社即将与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进行深度合作,发行进入各党校。
李宜航是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第1期,一年制)学员。他把在中央党校“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所思,“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学修相长”的所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所得,反复提炼总结,写成了《中央党校学习笔记》一书,年前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书中的部分篇目,曾发表在《学习时报》上,并被《红旗文摘》、党建杂志社《学习活页文选》《中国组织人事报》等报刊转载,引起广泛关注。
《中央党校学习笔记》和作者之前出版的《延安笔记》《井冈山笔记》,构成了既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学习三部曲”。
每一本书,都必将有其精彩之处,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都有不同的理解,下面,小编挑选三篇书评,看看跟您对本书的见解有何不同,也希冀通过思维的碰撞能激起思潮的火花。
让信仰根植理性,让人生充满意义
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董振华教授发表在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2月24日第7版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社长李宜航,把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的理性思考,用一个新闻工作者优美的语言诗性表达,撰写了《中央党校学习笔记》,已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作为一个读者,通读全书,我从中看到了思想的威力,读出了党校理论教育的价值,也触摸到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心路修炼之旅,更是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党校教员沉甸甸的使命与责任,那就是要让信仰根植理性,让人生充满意义。
第一,本书呈现了共产党人伟大的灵魂,有“高度”。人的生命必须在意义中走向神圣,而神圣的灵魂需要不断接受崇高的洗礼,党校就是灵魂修炼的神圣殿堂。如果说趋利避害、维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所有生物具备的自然本能的话,那么,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建立于自然存在之上而又超越于自然存在的文化存在,一个真正的生命的价值在于意义。对于一个没有意义的生命来说,无论时间有多么的长久,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正如马克思在17岁中学毕业写的作文中所指出的:“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动物的所有的活动都是基于自然,自然就是必然,其生命不需要意义来支撑。但是,人和动物不同,人是自由的,人的生命是在自由的选择中走向不同的未来。既然有选择,就会有价值问题。人的生命过程需要意义的光指引,才能够坚定而充满激情地走向未来。意义的光来自彼岸,彼岸的光照在此岸,让生命不再犹豫和徘徊,因为灵魂有了意义的光指引,就不会在黑暗中迷失自己。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的生命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自我的选择和创造中不断生成的,是自己“学以成人”,在生命实践和社会交往中接受了和生成了什么样的文化密码,他就具备什么样的本质和灵魂。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他们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造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中。为了人类解放而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也在所不惜,视死如归。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崇高的灵魂不是先天的,伟大的人生也不是天定的,而是在不断的修炼中走出来的。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党校可谓灵魂修炼的一个神圣殿堂,在这里一个又一个灵魂得到洗礼而纯洁和高尚,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立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入学的第一天,我给自己这样的解释:我要低到尘埃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悄悄地寻找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我要化为一滴水,在奔腾的长河之中,溯源8700万名党员的“灵魂家园”;我要做一枚安静的行者,踏访通往中国梦的基因谱和路线图……我想回到初心,回到举起右手那一刻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第二,本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有“深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要真懂,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以理服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所指出的,“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 只有抓住了事物本质的有“深度”的理论,才能够抓住人的灵魂,凝聚成为改造世界人类解放的强大物质理论。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党校就是一个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为伟大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理性基础的神圣家园。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中央党校作为我们党的最高学府,要为党的重大创新理论提供学理支撑、分析范式,就必须找得准学术接口、讲得明逻辑起点、理得清哲学维度、守得牢立论基础,能让学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搭得稳“四梁八柱”。正是基于这样的对真理的渴望和对崇高的追求,本书作者在中央党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坚定信仰的理论滋养,培植着共产党人坚定信念的理性根基。正如本书作者有感而发的:我们学习的目标是做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有力传播者”,如果精华没有掌握、大意没有通晓、学理没有深化,那就是不合格!只有达到了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思想解放、价值观先进,才叫过了关啊。我想,这或许就像希腊诗人康斯坦丁描写的伊萨卡岛之行一样——终点望尘莫及,但一路又都充满惊奇。对于我来说,这次学习就是重返少年,苏醒诗心,打开所有的窗,让那高擎的思想火炬,来照亮……唐古拉山崎岖路上,自己也必须要勇敢!
第三,本书充满着深刻的问题意识和清新的时代气息,有“温度”。各级领导干部到党校学习,不仅在于学习理论掌握知识,还在于锻炼党性坚定信仰,更在于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无产阶级战士,学以致用,解决问题,造福人民。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办党校,就是要使我们同志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提高一步,使我们党更加统一。”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干部和理论骨干的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是进行党性锻炼的重要渠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学习和思考的目的,全部在于运用,要在提升自身思维高度和理论深度的基础上,时刻关注鲜活的时代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也是本书作者的初心,他感叹道:“在中央党校研修一年,最重要的是理论学习,掌握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入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说白了,文章有文采还在其次,甚至是‘末节’;‘熟知未必真知’,有没有思想高度、有没有理论深度、有没有学术价值、有没有指导意义才是关键。”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本书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处处体现着用经典理论对时代问题的热切关注,让读者阅读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时代的“温度”。
李宜航同志把过去一年在中央党校的所学所思,结合工作实际,反复思考总结,形成的《中央党校学习笔记》,是寻思想火炬、逐真理之光、修崇高灵魂的哲学思考、诗性表达,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党校学员和党员干部认真阅读的好书。
发表在《学习时报》2019年12月11日第A5版
心有火焰 文气沛然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副部长谭小建
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7161期
(2020年1月17日)第4版
病中卧床无事,正好读书,把李宜航《中央党校学习笔记》拿来读。嘿,还真看得进!而且越读越有含英咀华之酣畅痛快!
宜航兄书读得多,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了苦功夫,走了心,学养深厚,思考精深,善于学习又勤于动笔,且文字宽博厚重如其人。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宜航毕业于人大新闻系,能够坚定信仰马列主义,服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自发自觉学习”,不是一天两天之头脑发热,而是因为他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反复研读,读之愈多,思之愈深,信之愈笃。宜航说:“《共产党宣言》,我读了二十几遍。”“读毛主席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二三十遍总是有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开始也是一般性阅读。后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997年就发表过一篇理论文章,称该《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性文章’,我就又重新读了十几遍”。他说自己在中央党校这一年“灵魂振羽、信仰生风、思想提纯、胆力殷积”。宜航“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探寻思想火炬,追逐真理之光的精神情怀可见一斑,其书其文发自肺腑,理论深笃又才思飞扬,着实耐读。
宜航善于讲故事,比如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就很感人,有“耿飚之问”的故事,有七人党小组甘冒生命危险争尝野菜的故事,有甘祖昌、曾志的故事等等。善讲故事,析事明理,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他写年仅21岁英勇牺牲的井冈山女青年聂槐妆用“盐衣”为红军伤病员送盐清洗伤口,被战士们唤作“最美的映山红”的故事;他赞美焦裕禄、甘祖昌、曾志拒绝以手中的权力为亲人牟取私利是“最美声音”,“我有这个能力,但是我没有这个权力”;他写“耿飚之问”,“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振聋发聩,直击心灵。这些生动鲜活的故事,宜航至情至性讲述,让人读来不忍释卷,深深感怀。
宜航兄国学功底深厚,极大增强了文章底蕴。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宜航的文字闳中肆外,文采斐然,用典自然,相信可以传播久远。许多典故我需要百度方能解悟,非常惭愧。比如,枵腹从公,富轹万古,珞珞如石,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凌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德以纯厚故能豪。还有一些成语,比如言无逆逊、以蠡挹海、踵事增华、晨兢夕厉,都是好词!他写中央党校的红船,“再看红船,草际烟光,水心云影,美如画卷”,令人如临其境,心生向往。他写美育,“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就是让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春风,就是那润物细无声的细雨”。这样的文字读来如沐春风,令人愉悦。
我将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冷读”,比如读哲学、学理论,必须冷静思索,冷峻批判。一种是“热读”,比如读小说、诗歌、散文,经常胸怀激荡,热血沸腾或者热泪长流。宜航的书读来却让我“时冷时热”,因为他时而理性深刻,发人深省,时而激情喷薄,畅快淋漓。窃以为,一个人的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胸襟怀抱是文章的筋骨气韵。读宜航兄的文字,绝无一些文人病弱娇柔之状,而是浩然之气充盈于胸,既解人疑惑,又令人振奋。这是我最为欣赏的。我曾对他戏说“为人有侠气,为文有正气”。宜航自己也颇为自得,自诩为“内有火焰,文气沛然”。比如他文章的标题,“暮雪朝霜,惟愿前驱”;他说,真正的共产党人就是这样“明月入怀,磊落不凡”“彼此胸襟坦荡,胸吞百川流”;他赞美甘祖昌将军“心如大地者明,行如绳墨者彰”。读之莫不痛快淋漓,肝肠发热!
以上这些,可能是老谭这次生病卧床最大的收获。也是缘分,我在《学习时报》读到宜航兄的文章《慢慢看,欣赏啊》,知道他出版了延安、井冈山、中央党校3部读书笔记。冒昧发短信请他赐书,心里还有些忐忑,毕竟几年未曾谋面。没承想,宜航兄很快回复,第二天就把书寄来了!真是令我感动而又高兴:有友如斯,可以医我病;有书可读,可以医我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要确保新闻舆论宣传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宜航兄是党报领导,这个要求对于他来说,不仅是政治责任,更是自觉担当,因为从本书中我读出,他的信仰发自灵魂,根植内心,融入生命的价值追求。他因理论清醒而信仰坚定,因价值笃定而正气浩然。由衷为他高兴!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更值得高兴的吗?我相信,宜航有“理论当家”,以“舆论持家”,必能做到“两论兴家”,促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抱负。
宜航说,没有惊人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他的思想,他的书,有着更深的内蕴,值得读者细细品鉴。可惜凡人如我,只看到了水面,但已经在内心里产生了不小的涟漪。
对信仰的砥砺,与初心的重逢
林飞,发表在《开封日报》2020年1月15日第10版
羊城晚报社副社长李宜航是我的老领导。我素服其人,素仰其文。2018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其间笔耕不辍,不断有体会文章问世,后来更是集结成《中央党校学习笔记》。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小群,书中的很多文章,我有幸更早拜读到。
中央党校,这个名字,于普通人而言,更多是出现在新闻和官员的简历里。绝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难入其门,更难闻其声。中央党校于中国于党建的价值,我是从读《中央党校学习笔记》体察到的。
工作多年以后,经过很多事,遇到很多困惑,再能到一个有好教员、有好伙伴的地方,和你一起思考中国的命运,这是何其的幸运。他在中央党校,学习理论,实地考察,沉思领悟,最终用一支笔一本书一颗心,记录下了思考的结果。
他重读《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费尔巴哈论》,并且是十几二十几遍地读。通过反复诵读经典,他终于找到了规律的源头。老实说,这些经典理论文献,我只知其名,从未读过。一方面觉得深奥难懂,另一方面也隐隐觉得不合时宜。19世纪的人真的能指导21世纪的事吗?但他通过鞭辟入里的解读,让我内心深处对某些东西再次坚信起来。人类社会发展终究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大过鲜衣怒马以及一切鼓舌掀簧。对资产阶级来说,风光的背后,就是深埋的火山、托起的炸药包”。
我深信,深奥经典的理论,融会贯通后,会让人坚定方向,如虎添翼。但理论的门槛,毕竟太高。作为人大新闻系的高材生,多年劳心于省级大报,他善于讲故事,善于用故事来讲道理。他讲红船的故事,讲刘启耀背米袋,讲陈树湘断肠,讲耿飚之问,讲焦裕禄的“十不准”……中国的革命为什么能胜利,中国要走什么样的路,为什么我们要不忘初心,答案就在这一个个故事里呈现。
读经典,学历史,最终是要关照当下。他以媒体人特有的敏感,对改革开放、扶贫、文化自信、网络强国乃至少有人关注的城市审美等,都有独到和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文化认同是情愁、是乡思、是等待、是归来、是万马奔腾,也是一默如雷。他批评有些地方把城市雕塑变成“毁容”行为,暴露出精神的矮化和格调的变异:“一根飘带加一个圆球”就代表“和地球一起飞”,“一个壮汉持四个钢圈儿”就表示“问苍茫大地”,“三个肥佬一起跳”就寓意“明天更美好”。
这本《中央党校学习笔记》虽说是笔记,但更是一个共产党人和理想的对话,对信仰的砥砺,与初心的重逢。推荐一读,你会收获很多。
来源:羊城晚报
https://mp.weixin.qq.com/s/a7yg_JxaG9I6p8KobH0ejQ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