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太康常营,大地披绿,瓜果飘香。
常营镇大昌村,水泥路宽阔平坦,漂亮的墙体彩绘画让人流连忘返,道路两侧的绿化树郁郁葱葱,与古朴雅致的村民楼房融为一体。土生土长的大昌人王国风,对于大昌村的变化,他感触颇深,“村里四季常青,绿树成荫,感觉像生活在花园里。”王国风说。
2017年,周口市委、市政府结合周口实际,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在全市农村启动“六村共建”活动,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乘借东风,常营镇大昌村村委致力打造和谐宜居新大昌,深入推进“六村共建”工作。“乡村振兴建设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常营镇党委书记李新生表示,要在细节上花“绣花”心思、细微处下“绣花”功夫、细小处做“绣花”文章,将“六村共建”落实到每一条街巷、每一个时段,塑造出美丽大昌的精致容颜。
美化环境,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18日傍晚,随着音乐响起,柔和的灯光下,村民们在大昌村一处小公园里跳起了舞蹈。
大昌村小公园原本是村民主要堆放垃圾的边角地。“六村共建”开始后,村委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需求基础上,新建了大昌村小公园。公园里栽植了各种绿化苗木,安装了座椅、草坪灯等设施,赢得周边居民点赞。“这里满眼绿意,成了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民安迠伟说。
接着,村委又多方筹措资金,对村里大街小巷进行了硬化,路面干净整洁,水泥路一直贯通到每户村民家门口,彻底解决了过去村里没有水泥路,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只要车一过,脸上身上都是灰的历史;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和高清监控摄像头,路灯即实用又美观,村民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摸黑走路;购置大叶女贞、楸树等绿化苗木,对全村进行绿化亮化美化,整个村庄清爽敞亮,村里村外干净整洁,村民的精神面貌大变样;为让“垃圾不落地”,村委还在每户村民家门口摆放了垃圾筒。“现在大昌村干净的很,在村里走,鞋三天都不用擦。这一切都是“六村共建”开展的结果。”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杨安生笑得合不拢嘴。
“今年,我们计划在再新增一处小公园,破墙透绿,见缝插绿,提升村民生活环境品质。大昌村支部书记王德平说。
成立清扫队,垃圾分类不落地
良好的环境还需要长期保持,对此,大昌村决定抽出一名村委委员,在村里成立垃圾清扫服务队和垃圾分类指导员。
60多岁的张停真就是其中一位。每天一大早,她就会和队员们一起走上街头,捡拾垃圾、清扫路面。“活不重,一月千八块钱。”张停真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
结合垃圾清理,大昌村还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和引导,在村里招募了10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每名指导员负责一个片区,每个片区由50户村民组成,按照固定投放时间,引导、帮助村民正确投放。“只要村民准确投放,还能获得积分,凭累计积分可以到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洗衣液、毛巾、香皂等生活用品。”村支部书记王德平说。
与此同时,村委还组织开展了“美丽庭院”评比活动,鼓励村民在庭院种花,种果树,打造花园式庭院,评比出的“美丽庭院”给予一定奖励,并制成版面,在村里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一系列“六村共建”创建活动,大大提高了大昌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热情,更多的人义务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来。如今,大昌村已经成为常营镇环境整治示范小区,村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率100%,正确投放率达95%。2019年12月,大昌村被河南省文化旅游厅命名为“河南省文化志愿服务示范村”。
汇聚乡贤力量,带领乡村脱贫致富
6月18日上午,村民祝美玲吃过早饭,便拄着拐杖来到村里一电子元件组装厂上班了。祝美玲腿有残疾,但眼明手快,她一个月能领2000多元工资。“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家,这得感谢俺村的王珍妹妹啊!”祝美玲嘴里说着话,但双手始终没闲着,一个个电子元件在她的巧手下组装完成。
王珍是大昌村村民,40岁。10多年前,她到深圳一电子元件厂打工,靠着能吃苦耐劳,很快荣升车间主任,多年打拼,他掌握了一手电子元件组装技术。2015年,太康县打响脱贫攻坚战和美丽乡村建设。王珍回到大昌村,在镇党委政府和村委的帮助下,她在村里筹建了这座电子元件组装厂,安排了200多名村民到工厂务工。
工厂实行计件工资,村民可以到工厂上班,也可以拿着电子元件回家组装,加工好后再送到厂里。“年轻一点的村民一天可以挣六七十元钱,年龄稍大的一天也可以挣四五十元钱。”王珍说。
王珍是大昌村凝聚乡贤力量,反哺家乡的一个缩影。几年来,在常营镇党委政府和大昌村村委的引导下,大昌多名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始终把家乡的发展放在心上,积极为家乡教育事业、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等提供积极有力的帮助。
2014年,大昌村在郑州做化工生意的许金岭,响应当地党委政府号召,首先回乡投资150万余元,为村民建设了一座水厂和一座高标准的村室,彻底解决了村民多年来饮水安全,和村里党员开会没有场所的历史。
2018年,村民王庆德组织200多户村民,流转土地2800多亩,在村里牵头成立了一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合作社”,通过种植西瓜、西蓝花和辣椒等瓜果蔬菜,让社员人均年纯收入达2.6万元。
大昌村村民王庆奎多年前在沈阳创办了一家箱包厂。他致富后,便积极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从2016年开始,王庆奎每年花近4万元,为大昌小学160多名师生免费发放校服和书包。
“每一位乡贤心里都装着家乡,都有为家乡发展尽心尽力的渴望,所以,我们要为全镇乡贤们搭建好‘回归’平台,让乡贤们发挥好个人优势,把家乡建设好、发展好,为家乡的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常营镇党委书记李新生说。(王慧星周开胜 丁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