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楼市、股市等行业大量独家报道,“明天系”等金融大鳄的崛起和坍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中国企业全球化深度调研报告……今年是《第一财经日报》成立20周年,作为诞生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的中国首张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全面记录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起飞、转型与挑战。1月31日,《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杨宇东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第一财经日报》20年的报纸电子版、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报告、《商业·洞察》等资料,上海市档案局副局长、上海市档案馆副馆长蔡纪万颁发了收藏证书。

捐赠仪式现场    摄影/上海市档案馆 章永哲

捐赠仪式现场 摄影/上海市档案馆 章永哲

此前,第一财经已向上海市档案馆捐赠了两批档案。2020年4月28日,第一财经首次捐赠了2020年武汉抗疫合订本和图集。2023年11月28日,第一财经再次捐赠了2022年上海抗疫全记录,包括《第一财经日报》2022年3月至5月合订本、2022年3月至6月《第一财经》杂志,以及同时期的视觉海报和相关资料。

杨宇东说,自从2020年和上海市档案馆“结缘”后,就对档案的力量有了新的理解,今年是《第一财经日报》创刊20周年,于是有了此次捐赠。作为中国第一家跨区域、跨媒体的财经类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一直通过文字和影像方式,呈现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客观面貌,20年的报道里,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闪现,也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即便面对更加复杂和数字化的未来,过去的历史还是能提供诸多启发和思考。他希望《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涉及的商业史、中国金融和经济政策,在未来可以被更多人考据和解读。“档案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简短而明确的命题,新闻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这个角度来看,第一财经和上海市档案馆的合作天然契合。”

蔡纪万表示,《第一财经日报》创刊20年来,不断强化主流财经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见证和记录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也记录了上海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上海市档案馆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把不同时期反映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记录收集好、保管好、利用好。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着力开展“两类档案”即脱贫攻坚档案和疫情防控档案的归集工作。第一财经捐赠的三批档案资料,将进一步丰富上海市档案馆“两类档案”馆藏,成为国家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场合影    摄影/上海市档案馆 章永哲

现场合影 摄影/上海市档案馆 章永哲

除了持续而深入地记录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第一财经日报》还关注商业文明。从2015年起,第一财经就联合上海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敦煌研究院开展了“西遇知美|敦煌”公益项目,用数字化的方式纪录敦煌守护者的精神,对丝绸之路和商业文明特别致敬。昨日的捐赠仪式上,上海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杜卫华,向蔡纪万捐赠了前五季公益项目资料,包括与文物守护者的对谈、敦煌研究院所属“一院六地”(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的影像资料,以及五季公益项目细节。

在第一财经与上海市档案馆的2024年系列合作中,有一个“时代档案”征集计划,号召更多机构和个人把体现时代发展的档案资料分享给公众。东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从2018年开始,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就联合第一财经推出“领航丝路”系列报道,通过实地探访、观察报告、国际会议、直播等形式,展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蓬勃商机和文化风貌,分享企业国际化的经验与建议。

大华银行也将东南亚·古道之下、丝路之上“领航丝路”商业与文化系列项目的全套数字资料,现场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

蔡纪万介绍,第一财经、上海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和大华银行捐赠的所有档案资料,都将入藏上海市档案馆。目前,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数量为560余万卷(件),库房条件也是全国最好的档案馆之一。除了妥善保存,上海市档案馆还将对这些档案资料进行开发利用,并期待未来与三方进一步在记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等领域再度深入合作。


推荐内容